火力、太陽能與核能發電全面比較:成本、安全與國際趨勢 空氣清淨機 | 台北空氣清淨機
面對氣候變遷與能源轉型的雙重挑戰,世界各國紛紛尋求低碳、穩定且具永續性的能源來源。本文將從成本、風險與效益三個角度,深入比較火力發電、太陽能發電與核能發電,並探討國際社會對核能的態度以及地震帶國家對其安全性的看法。
一、發電成本比較
火力發電
以台灣為例,燃煤每度約新台幣 1.67 元,天然氣約 3.21 元,石油更高達 2.68 元。火力發電初期成本低、技術成熟,但長期受限於國際燃料價格波動,並隱含高碳排放與健康成本。
太陽能發電
太陽能發電的成本已大幅下降。以日本為例,2010 年每度成本為 0.45 美元,2019 年降至 0.14 美元左右。不過,其間歇性特質與儲能需求,使整體系統成本仍待優化。
核能發電
核能發電的平均發電成本約每度 0.99 至 1.34 元,但若加計核廢料處理與潛在災害風險,可能高達 8.5 元甚至更高。儘管如此,核能長期運作穩定,燃料密度高且碳排幾乎為零。
二、潛在風險與安全考量
火力發電
火力發電為碳排與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。研究指出,燃煤電廠產生的放射線甚至高於核電廠。此外,火力發電易受地緣政治與能源市場影響。
太陽能發電
太陽能在運作過程中幾乎零風險,但製造與封存過程涉及重金屬污染,面板回收也尚未成熟。天氣與日照限制其穩定性。
核能發電
核能最大風險來自核事故,例如福島事件。地震、海嘯等自然災害對核電廠構成挑戰,尤其對地震帶國家如台灣與日本而言。雖然現代核電廠設計已考慮複合災害風險,並有如美國 FLEX 應變系統,但核廢料的長期處理與社會接受度仍具高度爭議。
三、效益與可行性
四、國際對核能的態度
儘管福島事故後核能備受質疑,但隨著能源轉型壓力加劇,許多國家重新審視其潛力。
- • 歐洲與英美:如英國推動 Sizewell C 新核電站,美國與法國延役現有反應爐並投資新型反應器。
- • 亞洲:日本啟動新核能調查,預期 2040 年核能佔比達 20%。東南亞如印尼、越南也研究發展小型模組反應器(SMR)。
- • 民間觀感:在地震頻繁國家如台灣與日本,核能仍高度敏感。雖安全措施進步,但民意對於核災風險依然深具疑慮。
#光電板 #重啟核三議題 #火力發電 #空氣汙染